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企业新闻 » 正文

在“变”中逐浪市场立潮头——探访首批国营企业放权改革试点企业宁江机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30  来源:四川日报
 宁江机床“变身记”

  1954年前后,通过苏联援建,宁江机床厂母公司南京机床厂成立。

  1965年,响应“三线建设”号召,国营宁江机床厂在灌县(今都江堰市)建立。

  1978年,列入四川首批6家国营企业放权改革试点。

  1979年,在《人民日报》上刊登新中国第一张生产资料广告,开启10年大发展时代。

  2000年,响应国家“国营企业三年脱困”总体部署,整体改制为全员股份制公司。

  2006年,引进五粮液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设立了国有控股有限公司——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

  2007年,实施企业腾笼换鸟、整体搬迁。

  2014年,改制成为地方国企、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民企、核心员工共同持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2018年,由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完成的“高性能数控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宁江机床,中国精密机床科研和生产骨干企业之一。1979年6月25日,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上刊登直接承接国内外用户订货的广告,破除“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理论禁区,让产销直接见面。此后,在改革开放掀起的市场化浪潮中,这家“老字号”企业历经数次蜕变,至今仍生机勃勃。

  从改进企业经营机制,到全员持股和增资扩股,再到国有控股混合制,宁江机床以自身不断改革,走出新路。

  本报记者 罗之飏

  首开风气

  在《人民日报》上刊登新中国第一张生产资料广告,让当时定义为生产资料的机床产品直接面向市场销售

  与永安大道南一段隔街相望,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位于成灌快铁都江堰站正对面的江安河畔。

  1965年,为响应“备战备荒,开启三线建设”号召,1400多名南京机床厂人乘火车来到青城山下岷江边建立国营三江机床厂。为体现从南京内迁属性,“三江机床厂”很快改名为“宁江机床厂”。

  “那时我们厂每年生产多少、人员待遇如何,都是按指标定了的。”老员工郑义和回忆。在计划经济时代,宁江机床厂年产能逐渐升至上千台。但在“统购统销”的国营企业管理体制下,企业产量不断压缩,宁江机床厂“有劲使不出”。

  改革开放春风吹起,这层制度坚冰很快被打破。1978年,宁江机床厂入选四川首批6家国营企业放权改革试点,次年6月25日,宁江机床厂破天荒在《人民日报》上刊登新中国第一张生产资料广告,让当时定义为生产资料的机床产品直接面向市场销售。

  “要登广告就要登在《人民日报》上,让全国都知道,天塌下来我来顶着。”郑义和还清晰记得为刊登这条广告,时任宁江机床厂厂长刘伦宝如何力排众议。当时广告设计图样送到北京,得到国务院领导首肯后,由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审阅,副部长签发。“从酝酿到刊发,前后花了3个月时间。”

  5000多元的广告费换来巨大经济效益。广告刊发后,宁江机床厂一个月内就收到700台订货。同年,广告主打产品纵切自动车床生产了405台。入厂已14年的郑义和第一次涨了工资,从53元涨到70多元。此后数年,订单和产量逐年增长。

  宁江机床厂改进企业经营体制的成功实践,为国营企业改革树立了示范。1980年6月,国营企业放权改革试点企业增加到6600多家,约占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总数的16%、产值的60%、利润的70%。同年9月2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批准从1981年起,国营企业全面推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工作。

  改革不停

  市场危机重重,从“国有”到“民营”再到“混合所有”,不断释放企业活力

  11月14日下午,普什宁江机床A区数字化车间,全自动的机床设备正在加工螺母部件,现场看不到一个人影。正对面,一套柔性制造智能生产线在对铸铁毛坯钻孔,这套生产线由3台加工中心和1个RGV搬运小车组成,能24小时连续工作,仅需一个人做应急值守。

  “我们的机床以前是单机作业,每台都需有人监控,现在可用3台甚至更多机床连成生产线,不同的物料品种和加工工序都能一次完成。”公司总工程师刘雁告诉记者,这种高度集成的柔性自动生产线不仅能实现智能化管理,其技术附加值也会增加,总价值450万元的3台单机被连成生产线后,售价可提升至1500万元。

  变“自动化”为“智能化”,是宁江机床顺应市场的自我革新。上世纪90年代,国际形势巨变,宁江机床外贸订单量持续下滑,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再次让机床厂发展跌入谷底。响应“国企三年脱困”号召,2000年,宁江机床整体改制为全员持股的股份制民营公司,“智能化”成为新的产品发展定位。

  完成大刀阔斧改革的宁江机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再次快速发展,年销售额从5000万元很快跃升至2亿元,利润达10%。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连成回忆,“当时每股分红比例能达10%到15%。”

  产销持续增长,也让公司陷入困惑:机床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相对密集产业,开拓的领域越多意味着企业没有多余的力量进行机床行业所需的不断升级换代,这让宁江机床陷入发展“内循环”。

  2006年10月,宁江机床引进战略投资者——五粮液集团旗下的宜宾普什集团有限公司,双方共同投资设立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宁江机床从“民营”再次变成“国有控股”企业。次年,增资扩股后的普什宁江完成大规模技术改造,形成年产值达10亿元的精密数控机床产能。

  企业活力还需释放。2014年,由普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宁江机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友威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4方共同出资设立,成为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普什宁江再次走出困境,连续盈利。

  记者手记

  “适者生存”的宁江法则

  同时期的很多企业早已消失,甚至连母公司都沦为一家规模很小的企业,但今年53岁的普什宁江不仅活了下来,产品市场占有率还很高,且不断有技术创新问世。

  从1978年宁江机床首次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确定“允许在年终完成计划以后提取利润,作为企业的基金,并允许给职工发放少额奖金”原则,到2014年增资扩股后的普什宁江设立“超目标激励”制度,对超额完成生产经营任务的进行现金奖励,乍一看,40年的企业改革,宁江机床仿佛回到了原点。

  上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宁江机床都“赶上了”,而且“伤得不轻”,宁江的发展历史几乎就是面对危机,战胜危机的历史。

  回到40年前那次改革的起点,直接面对市场,带给宁江机床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带给宁江机床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不二法则“适者生存”。无论是改制成全员持股的民营企业,还是国有和民营两分天下,抑或是四方共同持股,国有和民营参半,都是宁江机床适应这条法则的方式。

  尊重市场才会被市场尊重。

  川报见证

  从1978年10月,四川省委确定在宁江机床厂、四川化工厂等6个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工业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开始,《四川日报》便对这一全国国有企业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标志性事件进行了全程关注。1980年7月9日,《四川日报》在前期对参与改革企业的变化进行多篇报道后,在当日报纸第二版上再次对宁江机床厂刊登生产资料广告后引起销量大增情况进行报道,见证该厂实行以销定产,认真为用户服务,赢得大量订货,促使生产大幅度上升的全过程,完整记录了改革收到的成效。

 
 
[ 免费发文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升级会员 | 联系客服 | 广告合作 | 广告位图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蜀ICP备2021024440号
Powered by DESTOON